浓郁的异国风情 马牌的欢乐与忧愁

顺创调研_专业市场调研机构!

正值午餐,合肥一家企业的培训中心餐厅内,以自助餐的形式陈列着德式烤猪蹄、西班牙海鲜炒饭、墨西哥玉米卷、法式浓汤…等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国极具代表性的食物,这在中国员工

  这个创立于1871年的德国轮胎品牌希望在中国市场从细节上的国际化到企业战略上的本土化灵活转换。

  正值午餐,合肥一家企业的培训中心餐厅内,以自助餐的形式陈列着德式烤猪蹄、西班牙海鲜炒饭、墨西哥玉米卷、法式浓汤…等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国极具代表性的食物,这在中国员工居多的企业里着实不常见。而该企业内的中国员工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一切,熟练的操着刀叉慢条不紊的享用着。

  将这股浓郁的异国风情搬入中国合肥的,正是来自德国的轮胎制造商马牌轮胎。

  2016年7月28日,马牌轮胎亚太地区首家培训中心正式揭幕,它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毗邻德国马牌轮胎生产基地与研发测试中心,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旨在为德国马牌轮胎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轮胎知识和技能培训。

  培训中心搬入了中国本土,为何在吃饭这样的细节上那么国际化?对此,德国马牌轮胎亚太区轿车及轻卡车胎替换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冯贺飞(Philipp von Hirschheydt)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的策略是在需要全球化的时候进行全球化,需要本地化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本地化。”

  听起来非常有深意。

  十年前,马牌轮胎进入中国市场,但在进入中国的头几年里,被固铂、倍耐力等定位于小众的轮胎品牌视为竞争对手,甚至与横滨、玛吉斯、回力等一起被列入中国市场第三类品牌。

  2013年,为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量,马牌开始引进“维京”(Viking)品牌,覆盖中低端市场,但是效果并不如意。时任大陆集团乘用车胎部亚太区替换市场事业部执行副总裁的辛洛安曾希望未来自己在华的原配胎销量在总销量中占比达到30%~35%。

  较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这些入华早且已经有了一定市场基础的竞品而言,“迟到者” 马牌——米其林早在1988年就在香港设立了销售办事处,1989年就在北京成立了首个中国大陆代表处;固特异更是早在1994年,就率先在华投资建厂;普利司通也于1999年在中国实现了轮胎国产化——还是个落后者。

  马牌在中国市场的处境,与其欧洲最大、世界第四的轮胎行业地位并不相符,以致冯贺飞和德国马牌轮胎中国区总经理戴立博(Dalibor Kalina)现在都不愿意透露马牌在中国市场的具体数字,以及原配胎市场与替换胎市场的业务比例。

  去年刚刚履新的冯贺飞甚至如此表示:“我不记得赴任之前,公司老板给我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对于德国马牌轮胎来说,未来三年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要卖掉多少条轮胎,这个其实不是德国马牌轮胎的做事风格,我们把目光放的比较长远,我们看重的是更远的未来。”

    德国马牌轮胎亚太区轿车及轻卡车胎替换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冯贺飞(Philipp von Hirschheydt)

  有分析人士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晚以及市场屡屡出现脱皮、起包等质量问题,导致马牌市场占有率一直表现不佳,处于主流轮胎边缘地位。

  好消息是,马牌轮胎正在中国进行蜕变。这个创立于1871年的德国轮胎品牌希望从细节上的国际化到企业战略上的本土化灵活转换。

  另外的好消息是,虽然普利司通、米其林依然高居榜首分居第一第二位,马牌所属大陆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09亿美元,橡胶业务部分销售额为43亿美元,暂时超越固特异,跃居到第三位。

  有媒体认为,实际上,马牌形势在中国也并不算差,它的投资和产能几乎在持续不断地翻新和上升,只是没有上升到能够前三位比肩的阶段。

  2011年5月,马牌轮胎在合肥投资1.85亿欧元建设的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年产400万条乘用车轮胎。

  第二年3月,工厂二期工程动工,投资总额达1.34亿欧元,年产能翻倍达到800万条。

  2015年11月,三期项目动工,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完工后将实现年产1400万条乘用车轮胎和1500万条两轮轮胎的产能。

    马牌轮胎合肥培训中心

  这已经体现出马牌一种全新的节奏。

  一样都不能少

  2006年,在德国马牌初次进入到中国市场的时候,除了将总部选定在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外,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对于中国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了让这家来自德国的轮胎企业更灵活的在中国运转,他们选择了从上海周边入手,建立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辐射区”来进行本土化的生产研发。

  当然,这个地域也不是随便选择的。首先它要交通便利,不能距离上海太远,要能够方便地接触、覆盖到客户。其次,这个地方还需要有利好的政策优势能减少发展成本。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能够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马牌轮胎最终将地点选择在了距离上海四百多公里的合肥。

  2011年,德国马牌轮胎在合肥建立了其在华的首家工厂。之后在2015年,其研发与测试中心也在合肥正式建成。

  冯贺飞告诉媒体,过去几年中,合肥工厂一直是德国马牌轮胎整个生产体系中最好的三家工厂之一,而且轮胎品质也一直名列前茅。

  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选址正确外,或许还同马牌轮胎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关系拿捏得当有关。

  根据冯贺飞的说法,马牌的每一家工厂都自成一体,能够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机制,让一些工程师能够在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工厂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以实现对标:把不同工厂的操作方式、标准及措施进行对标,确保最佳实践与操作方式能够在所有工厂都得到共享。

顺创调研_专业市场调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