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过半 国内整车市场终局的端倪
站在7月份回头看2025年上半年,对多数企业(不限于主机厂)来说,难免存在体感差异。简言之,整体数据不错,与自身感知出现了明显分歧,一如夏季的天气预报。
产品价格体系,“上山下乡”
据中汽协数据,2025上半年,乘用车销量1353.1万辆,增13%。其中国内销量1095万辆,增13.6%,国内增速甚至比出口略高。这个增速年化,是2016年以来的新高,看上去已经整体走出了疫情造成的低谷。
这个结论没什么问题。但相比疫情尾声的2022年,不到3年时间,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产品牌占据国内市场超过2/3,合资共分剩余的不到1/3。
2022年,虽然比亚迪和特斯拉增速接近40%,但规模上执牛耳的仍是上汽(519万辆)。一汽列第二(320万辆),与前者差距很大。广汽、长安、东风都是200万+,比亚迪、奇瑞、吉利、北汽、长城都是100万+。当时各家的增速已经喻示了后面的格局,只是没有想到的是,时间的力量如此强大,几年积累下来,传统格局已被颠覆。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200万+,独领风骚,上汽200万。100万+阵营中,吉利、一汽、长安、奇瑞、东风,依次排列。
这个座次能完全说明现有格局吗?只看销量,未免有点形而上。不难发现,“品牌动能”才是决定未来谁能留在牌桌上,谁迟早下线。品牌动能首要取决于规模,而规模最好的计量方式是汽车业务的营业额,而非数量。其次要看主力产品的舆论热度、占据市场生态位、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构成。然后才轮到毛利、纯利,这些财务数据容易被各种口径和资本操作扭曲,短期参考意义不大。最后要看技术创新力、以及由复杂因素构成的品牌形象。
有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迹象,那就是燃油车的价格中位数已经不及新能源了。上半年燃油车的销量集中于10~15万元,销量208.6万辆,同比降16.1%;而新能源的销量集中于15~20万元,销量151万辆,同比增16.8%。
新能源的30~40万元负增长,而燃油车除了50万以上价格段,全段负增长。大家都很好奇新能源的比例上限将达到什么位置(目前44%左右)。考虑到我国的地理气候因素,可能达到70%。如果将来技术有突破(尤其是低温充放电),上限可能更高,但不可能达到挪威的水平(97%)。
这都是既定趋势。问题在于,上半年新能源25~30万产品增长率高达82.2%,仅次于低价位车型。与此对应,燃油车25~30万、也是塌腰最厉害的。不对称的是,新能源和燃油车30~35万段,同时两位数负增长(-15.5%、-17.3%)。
这似乎表明,既有产品价格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上山下乡”运动,有的升级成功,有的去普及区拼性价比,唯独30~35万这个原本跨国豪华入门级区域,有点难做。这些影响随时间积累并反馈品牌,品牌价值也会在消费者心目中重估。
这大概是影响更为深远的市场趋向。
市场价值巨变,车企聚拢资源
为证明新势力的攻击性,媒体最近很爱举小米YU7的例子,3分钟订单20万辆,18小时锁单24万辆,这不是好例子,因为过于逆天。要看整体,第一梯队,小米、鸿蒙智行、蔚理,抢的都是谁的单(小鹏、零跑目前都集火于20万以下车型)?阿维塔、深蓝、岚图、昊铂等下一梯队,已经与BBA一起瓜分最具价值、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市场“甜区”。
“甜区”有多大?25~35万,如果再放宽一点,25~45万,现在成了BBA+某些新势力的舞台。BBA和原来的二线豪华的区别在于,前者一度通过价格手段大体保住地盘,后者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今年BBA的地盘大概率也要缩减,让位给中国品牌。
而合资看上去在上半年稳住了阵脚。理由是6月份中国品牌市占率67.3%,反而不及1-6月的市占率(68.5%)。跨国品牌似乎能找到了够依托防守的稳定阵线。
这一现象具备阶段性,即前两年开始的战略调整,终于开始奏效了。最晚到2024年,几个传统大厂,都借着更换管理层的机会,先后开启了调整。这种调整,往往先瞄准了组织架构,战略、研发,产线,乃至产品线和供应链。
2024年,广汽启动三年“番禺行动”,吉利发布“台州宣言”,上汽组建“大乘用车板块”, 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高层变动……
2024年底,东风也对总部职能部门进行调整。定位总部职能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方向转型。这和“番禺行动”简直如出一辙。总体思路都是强化总部控制能力,削弱品牌独立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由总部指导下的分权管理向“高度中央集权”方向归并。
同时我们看到,经营上比较顺利的企业,虽然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架构改革,但品牌经营的思路也有所变化。比如比亚迪对腾势和方程豹上做出的改变。
这一番动作就像在比赛间歇进行战术调整。大家都看到原有市场价值体系正在发生剧变,需要简化内部架构,提升效率,收拢力量应对正在进行的决战。合资品牌也因为整体收缩兵力,随之做出调整。产能缩编、技术共享、供应链管理思路“中国化”,都为其改善资产负债表,赢得了机会。因此我们看到,上半年,合资好像不怎么怕打价格战了,甚至还击还挺凶。至于品牌价值是否受损,那是活下来的品牌才有资格讲的事。
前景在于“一带一路”的本地化
今年上半年的竞争,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主管部门意识到,如果不加以限制,生死相搏,必然导致规则的崩坏。要求改变“智驾”宣传话术,停止“周榜”等卷王操作,号召企业承诺60天账期,设置供应商投诉平台等,都不能只看表面。监管传递的信号,是希望降低“无底线出牌”的势头,将竞争拉回到良性轨道上。
目前国内总产能,没有权威数据。有前工信部领导表示过,国内现有燃油车产能3000万辆,新能源产能2000万辆。乘联会也提到2023、2024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8.2%和56%。两个数据一致性还不错。这个产能利用率,主机厂利润率跌到4.3%,也不奇怪。不过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今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为71.6%,这就接近了盈亏平衡线。
中国已经有了如此巨大的整车产能,电池产能(占全球2/3),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的出路也很清晰,国内让市场决定出清方向,海外则采取扩张性政策。
虽然6月份出口59.2万辆,同比增22%,而2024年出口600万+(不同口径有差异),已经接近了日本历史出口巅峰(675万辆)。这肯定导致了关税墙反弹。欧盟暂缓签订“自限价取代反补贴税”的协议。美加对中国汽车采取“事实禁入”的政策。日韩则依靠非关税壁垒阻遏。不同的是,欧盟本地化投资是能谈的,而且谈成了好几桩。其余要么不可谈,要么没赚头(比如日韩)。
因此,“一带一路”应该是出口的重头。海关数据显示,1-5月,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汽车商品累计金额达到5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汽车出口总金额的58.2%。整车出口185.5万辆,同比增18.6%,占汽车整车出口总量的65%。
长期角度,即便只看本地化投资,也是“一带一路”的160多个国家前景更广阔。和欧盟的区域购买力相比,“一带一路”目前虽然总需求更大,但市场分散、需求碎片化,市场法规不健全,轻资产运营更具性价比。供应链倒不是问题,因为主机厂去了,供应商也会去。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化投资方面“上强度”。这里面增长最快、投资最猛的当属比亚迪。比亚迪已经是奇瑞出口和本地化的唯一同量级对手,上汽逐步退出冠军争夺。长安、广汽、东风、长城等都在广泛部署项目。对于小市场,大家倾向于KD产能。
出口增长率早则明年,迟则后年,将落入个位数增长区间。本地化投资必然跃升,产生替代性增长。这个趋势已经出现,新进展要取决于双边和多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理论上,中国本土生产+海运出口,是效率最高的做法。但现实则需要平衡目标国的政策,只有资源型或者无本土汽车工业需要保护的国家,才放任进口(比如澳洲、新西兰和以色列)。
“十字路口”也好、“决战”也好,都意味着竞争正在走向“官子阶段”。与技术还有无限多可能性相比,市场层面争夺份额的窗口,正在关闭。大多数品牌也都认识到这一点,都用尽浑身解数,以求留在牌桌上。决定幸存者名单的不仅是规模,还有生态位。就是在目标细分市场上,能否获得相对优势。如果两者皆无,这样的品牌很可能沦为竞争代价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ianzhongauto.com/article/yw/36333.html